马道长
首页-马道长 风水学-马道长的风水学 姓名与服务-马道长服务 太极-马道长技术 马争讲经堂-马道长讲经 易经故事-马道长故事 经典卦爻解析-马道长解析 关于我们-马道长
赵公明庙- 玄天道
宗教场所卜卦不违法

马争,字菖作,又名马菖作,号小玄天。修道于终南山鬼谷子仙洞九年,2006年任罗浮山西华道院道长,2008年任赵公明财神故里祖庙住持,现任玄天道观住持,兼任今古渡道文化研究会会长。自幼酷爱易学,遍访中国名山大川,先后拜铁拐李 张果老为师,又为灯下神数第三十五代传人。 马菖作钻研风水 命相 六爻 八卦数十年,天赋极高 领悟非凡 学以致用有点石成金之效, 闻名遐耳。受到党政高层领导商界名流多次亲切接见。
此外,马菖作的著作有《云雾称霸手相学》《六爻风水改命学》等等。论述精辟,文笔深入浅出,答疑解惑只在瞬间。风行港 澳 台湾 及日本使我国术数得以传扬海内外。

就姓名而言马道长为什么叫马争? 姓马名争,争易不争。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古亦今。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风水地理本一家
时 间:2008-6-22   浏览次数:10139

                       你说奇怪不奇怪,近年来,早已销声匿迹的风水书特别走红。只要你到街上走一走,你就会发现,几乎在所有的书摊上,都会找到风水方面的书籍,好象一夜之间从地底下冒出来的。
                  所出的书籍中,五花八门。有的把历代风水典籍进行选择,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加以校勘和注释:有的介绍风水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话方法;也有的以现代人的眼光,或从民俗学、建筑学、环境学、玄学……对风水之说进行评述,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宏篇巨制,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不在少数。
                  还有一个方面,也值得我们重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广大农村风水术一直大行其道。农民造房、造墓,总要请来一位风水先生,让他看看该选择什么地方更为合适。据说,风水术即使在城市里也有市场。前不久,北京两家外资饭店,因长期亏损,又找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原因,就从香港请来一位风水师来京相地。据说,这位风水师看了这两饭店以后,明确告诉老板,为什么要亏损呢,血脉不通之故也。这时老板如梦方醒,忙说,对,对,血脉不通,就是交通不方便。于是,下决心准备改善这两个饭店的交通。
                  应该说,风水术,即使在封建社会里,也不是一个声名赫赫的显学。解放后三四十年间,风水术一直被列为糟粕的迷信邪说,不要说出版这方面的书籍,就是谈论它的,也很寥寥。
                  但是还有两个事实更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近年来,国外学者突然掀起一股中国风水热。在十五、六世纪传教士时代,西方对中国风水术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比方,意大利人利玛窦就是一个。他认为,中国的风水术,纯系迷信之学,不足认真对待。可是,还有一些西方人,对中国风水术一直一往情深。撰写过中国科技史的英人李约瑟,对风水术就采取了基本肯定的态度。1883年英人伊特尔(Ernest   j Eitel)曾经写一本介绍中国风水方面的书《风水,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科学》,近年来竟三次再版,美国当代城市规划专家开文·林奇干脆直接了当地说,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第二,几乎与此同时,在国内的学术界也正在不声不响地加紧它们的研究力度。从前,曾一度被视为迷信邪说的风水,竟然堂而皇之地登载在学术期刊显眼位置上,一批学有所成的学者,蓍书立说,对风水方方面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国外学者无异。风水,风水,你到底为什么又回来了!?
                  历史的复归
                  对于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的回潮。要寻找其中的奥秘,不能不从世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风水的理论内涵中寻找答案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20世纪以来,承受着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面貌正日新月异,人类在享受着由他们自己创造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可是,当人们无不自毫地宣称,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置大自然于脚下时,却发现原来所始料不及的问题,一下子都出现在我们面前。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以及现代文明在人类与自然之间造成一个不可俞越的鸿沟,进而带给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等,诸多问题竟使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手足无措。
                  真用得上中国那句古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段摸索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医治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的苦恼的药方不在别处,就在古老东方,在古老东方的中国。中国风水书中早就有过明确的阐述。<br>
                  检阅各种风水书,不管风水先生如何引经据典,玩弄生硬的词藻,把本来十分简单的问题说得玄乎其玄,其实,只有一条,建就是如实的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的居住环境的不懈追求。
                  有关中国风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周王朝打败了商以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决定从原来关中的丰镐,东迁洛一带进行深入的观察,即所谓周公卜洛。
                  比较完整的风水理论大约在东汉年间既已形成,在这以后两千年来,历代风水家代代相传,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典籍和一整套有关风水理论体系,记载了中国人民在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的足迹。同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大量实物材料――遍布祖国大地的城镇和聚落――其中部分是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西方学者正是从这些实物材料中发现中国风水术的。他们说:(风水)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份,遍及中国的田园、庐舍、村镇之美,不可胜数,都可以藉此得到说明。在风水下所展开的中国风景,在曾经存在的任何美妙风景中,可能是构造最为精美的。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戈兰教授如是说:在历史上,中国十分重视资源保护和环境美,中国的住宅、村庄和城市设计具有与自然和谐并且随大自然的演变而演变的独特风格。
                  总而言之,从过高地估计人的作用,到肯定人的自然本性,从世界的主宰,到寻找在这个世界中恰如其份的位置,从与自然脱离,到重新投进大自然的环抱,这种历史性的回归,就是今天为什么重新探讨风水合理内核的基本原因。
                  理想住所的基本条件
                  如上所述,中国的风水术的基本追求就在于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场所。那么,他们所寻找的理想场所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试图用现代人的观点,把风水先生们提出的理想住所条件,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
                  一、背负山岭,背风向阳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多风而寒冷。所以在选择住所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背风向阳。为了避风,住宅最好选在山的东南坡,房屋的门窗一般应朝南方或东南方,既可以避开寒风的袭击,又可以接纳和煦的阳光,形成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温暖、干燥环境。
                  古代风水术对山也有一些具体要求,比方,山势要委曲盘桓,要有充沛的流水,要有茂密的草木,有深厚的土层,对那些山势险恶,以及无水、无草木、无土的荒山秃岭,是必须要避开的。从这些要求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风水师对于山的评价还包括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其它环境要素。古代风水术十分了解,建些林木茂密、水源充足的山岭对居住在里人们是多么重要。
                  二、要有充足的水源
                  水,对于人类的生活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饮用、洗涤、甚至提供灌溉渔猎舟楫之利,都离不开水,所以,中国风水先生对住宅附近的水特别注意。
                  有的风水书中甚至把得水放在藏风前面,作为第一要考虑的要素。风水先生注意水的差别。水源深长则吉,曲流环抱者吉,悠洋平缓者吉,如果是湖泊,一平如镜者吉。相反,水源短浅,水流笔直,水流急湍都不是好地方。<br>
                  近水又要避水,也是风水家们特别注意的问题。所以,把住宅设在山前就是最好的去处。有时,为了取得水源,风水先生还要指导人们开渠引水,在宅前开挖水塘。
                  对于山与水之间的关系,风水理论认为,水是一种可以流动的东西,属阳,而山总是静止不动的,属阴,山水相依,负阴而抱阳,阴阳相合,就是最理想居住地。
                  三、具有组合完整的地理景观
                  在确定一个理想的居所时,风水师特别讲究居所周围的各类地理要素的有机配合,以体现环境的整体美。他们要求,居所后面的山丘要有来龙,有去脉,起伏跌宕,处于居所近处的,被称做主山,主山后面还应有更高的祖山,祖、主断续相连,构成房舍的起伏有致的背景。他们还要求,在居所前侧方两边,也应有低矮的山丘护卫,称做左右砂山,在房舍的远前方还要有山岭,与之配衬,称做案山和朝山。一道弯弯曲曲的河流在群山怀抱中蜿蜒流出,在居所前回环形成一片开阔的平川,风水师还设想,在河流流出这个小盆地的时候,地形应该发生紧束,叫做水口,在水口是一座临河而立的水口山。人们来到这里,首先看到的就是座水口山,再沿河谷进入盆地。
                  从上述风水师们为们设计的理想居所模式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人们安居乐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它多少带有桃花源式的半封闭性质,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反映。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TEL:18229026888

2009-2020 西安市高陵区今古渡道文化研究会版权所有
陕ICP备12003320号
地址:中国.西安.今古渡马家堡